不知何時起(大概起于18年的11月份),中國資本市場流行起了一個新名詞:商譽減值。30日,一份份以商譽減值為外衣的虧損預報集中出爐,在這份以20億為起步的虧損名單中天神娛樂更適合以78億規模雄踞其首。
自18年的二季度起,A股興起了爆地雷比賽,首先啟動的是股權質押類個股,自17年管理層套現新規發布之后,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中開始逐漸興起了股權質押高*潮,諸多公司大股東紛紛的把手中股權質押給銀行,券商,信托公司以及各類資本管理公司,而隨著中國股市的逐漸持續走熊,個股股價的不斷走低,這些高比率質押下的大股東股權開始裸*泳模式,紛紛出現爆倉現象,在這一背景之下,極少數大股東籌集資金或增加質押物以避免被平倉。而多數則是任其自然,平倉不平倉與我無關,反正現錢我已經到手,無非是丟掉公司大股東這一帽子,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者紛紛出場。而平倉所帶來的就是相關公司二級市場股價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被坑者只有持有這些公司股票的草根股民。最終這一鬧劇在各地政府拿國家的錢出手救險之下才有所收斂,畢竟官方面子還是要給的,但這始終是治標不治本,相信那些鐵了心利用股權質押進行套現的股權質押地雷早晚還是會爆開。
同樣是在套現新規出臺的背景之下,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和股權質押具有同工之妙,但卻更加無底限的變相套現模式開始出現----那就是高溢價收購。也是自17年二季度起,隨著套現新規出臺,資本市場開始進入了上市公司高溢價收購的熱潮。上市公司動輒數倍,數十倍的溢價來收購一些非上市公司,更是一度出現了數億來購買微信公眾號的鬧劇。而我們細看這些被上市公司高溢價進行收購的非上市公司,其中不少與上市公司大股東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關系,要有的更是直接收購了大股東名下或其配偶,子女名下公司,而大股東或其配偶子女則通過被收購順利從上市公司拿到大把現金。
而隨著2018年年報進入披露期的逐漸臨近,前期諸多進行高溢價收購非上市公司者開始進入預虧損模式,而伴隨著這一現象資本市場開始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商譽減值。說直白一點就是此前高溢價收購非上市公司所帶來的所謂高估值泡沫的破裂。當是給投資者所畫的大餅變為虛無。
而在這些高溢價收購鬧劇中,除去上面所講的那種明面上的拿上市公司資金進行變相套現或者說壓根不是套現而是明目張膽的轉移套取上市公司資金外,那些明面上與上市公司股東毫無關系的被高溢價收購的非上市公司持有者與上市公司大股東之間是否有非明面下的其他約定,雙方對溢價部分資金進行利益分割。當然這只有他們自己清楚或者對被收購對象持有者資金流向進行調查是否與大股東有暗中的資金往來才能知道了。但毫無疑問,第一種現象確是明目張膽的在竊取上市公司資金了。
如今隨著一份份商譽減值外衣下的虧損和預虧損地雷的爆出所引發的上市公司股價暴跌,而買單者還是只有購買這些上市公司的草根股民。而這種行為比之股權質押進行變相套現更加無恥,一方面自己對上市公司股權控制沒有絲毫變動,一方面又把上市公司的資金變成了自己的資金,前者是以自己對上市公司所有權為代價進行的一種變相交易,而后者實際上是一種明目張膽的財富竊取。不管怎么說,拿十塊錢去買實際價值一塊錢的東西于情于理都是說不通的事情。